为认真贯彻落实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发现挖掘天津市援疆干部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激励全体援疆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讲好新时代天津援疆故事,天津援疆前指推出【最美援疆人】栏目,分享季度优秀援疆干部的先进事例,弘扬援疆精神,传递正能量,谱写新时代天津援疆的壮丽篇章。
张海明,男,44岁,中共党员。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综合执法大队三级主办,援疆任民丰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天津援疆干部张海明在新疆民丰县的戈壁与绿洲间,用脚步丈量文明,以匠心激活文旅。他组织“尼雅文化月”、推动“精绝古城”签约,让沉寂千年的丝路遗迹焕发新生。他说:“援疆不是远行,而是将心扎根在这里。”
踏沙寻迹:在时光褶皱里唤醒文明
在尼雅遗址,他在风沙中探寻古老文明的痕迹,感受着曾经辉煌的精绝文化底蕴;深入安迪尔乡等偏远乡村,与当地村民促膝长谈,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通过与当地居民、文旅从业者的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梳理出民丰县文旅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均、宣传推广不足等关键问题,为后续工作明确了方向。
文化架桥:让津和共舞“麦西来甫”
在文化润疆工作方面,张海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推动内地与新疆的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展览、旅游推介。成功举办了“丝路印象·梦幻尼雅”尼雅文化交流暨民丰县胡杨文化旅游季活动,活动中邀请自治区摄影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及本县爱好者前来胡杨林摄影采风,并将作品无偿捐赠。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民丰的自然美景和文化,还促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他带领民丰县文旅团队赴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期间,民丰县通过民族服饰展览,展示了大漠独特服饰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如维吾尔族花帽、手工编织品等,吸引众多天津市民驻足。民丰文艺工作者带来的民族歌舞表演,麦西来甫舞蹈与维吾尔族民歌尽显当地热情,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与互动。此次活动,为民丰文旅“走出去”搭建平台,为两地文旅协同发展增添动力,更为两地民众增进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架起桥梁。
产业突围:在沙漠写下“诗与远方”
旅游发展是民丰县经济提升的关键路径。张海明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民丰县坐拥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但缺乏系统化的开发与推广。为此,他提出了“文旅融合,特色发展”的建议,积极策划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如“尼雅古城文化月”“胡杨林生态文化节”等,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让外界重新认识了民丰的魅力。同时,他还深度挖掘民丰特色文化元素,如维吾尔族传统民俗、古老的手工技艺等,打造了“民丰印象”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民丰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大赛”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特色文化产品与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关注,有效提升了民丰文旅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024年4月作为民丰县招商小组成员赴成都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考察对接四川旅投集团,对民丰县尼雅渔湖和精绝古城遗址(尼雅遗址)投资建设进行洽谈,与峨眉山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签订了《精绝古城沙漠遗址公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的潜力,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消费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民丰精绝古城沙漠遗址打造成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张海明常说:“援疆干部像胡杨种子,风把我们吹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生长。”他像一位现代“丝路使者”,用文旅之笔在沙漠中勾勒希望;又如一株红柳,深扎戈壁,让文明薪火生生不息。当天津的相声与民丰的热瓦普琴声共鸣,这片土地正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交响曲”。
供稿:组织人才部 宣传交流部
编辑:刘秀娟 牛 斌
责编:肖 鹏 夏立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