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拉山口站的联运联检大楼一楼,16名身着蓝色工装的铁路工作人员不停地接打电话、拆阅票据、敲击键盘,有效保障着每一列中欧班列快速通行。这几年,随着口岸运输组织持续优化,阿拉山口站采用“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施国联“宽换准”作业新模式和中哈信用交接工作模式,通过制票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赋能中欧班列跑出减速度。“我们3个班共有9名翻译,中欧班列刚开行时,每天翻译的运单只有几十张,现在每天要翻译700到800张左右,‘数字口岸’系统给了很大的助力。”阿拉山口站货装车间内勤货运员孟庆阳认真翻译审核国外运单中的发货人、收货人、到站及货品名称、发站等信息。
只见工作人员把孟庆阳翻译好的运单信息输入“95306——数字口岸系统”。不到20分钟,孟庆阳用电脑登录“95306——数字口岸系统”,只需输入货物运单批号,就能快速查询出他翻译过的每一运单详实数据,为中欧班列快速通行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阿拉山口站累计通行班列线路达111条,线路覆盖国内24个省区市,通达德国、比利时、波兰、俄罗斯等21个国家。
随着出口货物逐年递增、口岸通关效率更加顺畅,今年33岁的郭蓓一天需要审核1200多张数据信息,并协调办理货物通关等一系列业务。
“数字口岸系统投入使用后,中欧班列票据信息就在始发站录入完毕,我们只需核对无误即可放行,大概20分钟左右整列运单就能核对完毕。”每天有日用百货、电子设备等各类货物从国内发往世界各地,看着经过的一列列中欧班列的货票都准确无误,郭蓓充满了成就感。
从最初审核流程需要1个半小时到现在仅需20分钟,从一个月300张出口货票,到现在一天上千张联运票据,郭蓓从票据审核的点滴变化中亲身感受到了中欧班列快速腾飞的脉搏。“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只有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才能助力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郭蓓说,一张出口货票上包括发货人、到发站、国境口岸站、承运人、包装种类、货物件数等28项信息,需要保证每一项信息核对无误。
据悉,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阿拉山口站年通行量由最初的17列增加至目前的近6000列,累计通行班列3.05万余列,占全国通行总量近五成,通行中欧班列线路已达113条,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可到达21个国家,搭载的货物涉及汽车及配件、棉纱、木材等8大类2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