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因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就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扩大就业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有力促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策,积极落实困难群体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十年,我区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次均高于年度目标。城镇就业人数继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不容忽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继续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全方位扩展就业新空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基础,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新疆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努力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岗位,扩大就业,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极,推动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夯实民生之本。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积极促进电商平台、分享经济平台、在线平台市场及社群经济、内容经济等就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继续落实好用工指导、援企稳岗等政策,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促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拓宽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凝心聚力抓好就业,推动就业优先战略落地见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主要支撑。要让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落地见效,应加强多部门、多主体联动和高效融合,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责任意识。加强就业政策与经济、产业、社会等政策的协同衔接,推行重大决策对就业影响评估、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等机制,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强化多部门整合联动,将就业促进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强化就业供给侧变化趋势的研判能力等,以此推动多层次、多部门就业促进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新疆高质量充分就业。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经济转型,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高层次就业创业、高技能就业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标志。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推动就业与人才、培训等工作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努力实现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作为根本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重视教育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建立与“人人学技能、人人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相匹配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坚守民生底线。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者、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是就业服务的重中之重。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抓住重点群体是关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主导产业培育,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带动就业作用,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劳动力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着重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业能力的乡村创业人才,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强产富民的目标。聚焦新疆10余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加快岗位落实、考录招聘工作进度,推动就业帮扶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就业帮扶的精准性,让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在“一对一”帮扶中获得就业机会,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
消除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消除就业歧视,已成为劳动者的急切期盼。在就业总量的压力之下,各种隐性或显性的就业歧视不断滋生,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等的限制门槛成了很多人就业路上的“坎”。因此,要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让劳动者更顺利进入职场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积极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持续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撰稿人:秦春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