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援疆前指多措并举支持受援地贫困劳动力输出内地转移就业,提高输出内地转移就业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稳定性,扶持本地企业稳定成长。至目前,广东援疆共已协调落实内地就业岗位2600个,第一批共计转出159人,分赴广东、福建、安徽等3省。
一、将“输血”“造血”相结合的援疆模式应用于转移就业领域
以企业为载体,实施“定向输出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和“本地在岗培训定向输出熟练工”两种“互补”转移就业模式。
一是创新支持新招商落户企业提前招工,定向输出员工赴内地接受岗前培训。鼓励新招商企业在确定落户意向时便组织招工,充分利用办理落户手续、装修厂房、购置设备的半年到一年等待期,将预备工人有组织输出其在内地的总厂或关联企业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技能、国语、劳动习惯)。待在喀企业开工时整体转回成为骨干带班工人,通过“以老带新”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模式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同和响应。2018年2月,新招商落户的疏附县浩缘朋服装有限公司已向其安徽总厂输出第一批员工63人(计划输出500人);伽师县兆兴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已向其福建总厂输出第一批员工46人(计划输出500人),均为伽师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校企合作、实习即就业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报名数量远超需求。
二是创新支持援疆企业在本地开展在岗培训,逐步向内地输出熟练工。鼓励已落户开始稳定经营的援疆企业大力开展在岗培训或以岗代训,组织员工学国语、学技能、学先进文化知识,争当入党先进,待其国语和技能水平达到所需标准时,将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员工定向输出到援疆企业在内地的总厂或关联企业稳定务工。这种“精准定向”的转移就业模式既有利于缓解内地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又确保了转移就业稳定性,也得到援疆企业及其员工的广泛认同。目前,在援疆工作队的协调支持下,疏附县依锦诚服饰有限公司和瑞盈羽绒服有限公司已启动此模式,计划逐步向其在湖北和福建的总厂(约1000个岗位)输出熟练工。
二、多措并举支持受援地贫困劳动力输出内地转移就业
通过援疆企业牵线搭桥或动员援疆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向内地企业或在疆广东企业输出劳动力。
一是前后方联动,直接向内地企业有组织输出劳动力。援疆企业牵线搭桥,前后方联动对接岗位、组织劳动力,有序向内地转移输出劳动力。4月24日,疏附县组织50名少数民族青年劳动力赴东莞市德智欣科技有限公司务工,目前广东援疆工作队已协调对接此类就业岗位约1000个。
二是广泛动员援疆社会力量,向在疆广东企业转移输出劳动力。通过新疆广东商会广泛动员其会员企业,提供技能适应性相对较低、收入性价比相对高的岗位,优先供给南疆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目前粤水电新疆公司、广汽集团新疆公司已同意提供50个就业岗位,其中粤水电新疆公司提供的清洗光伏发电板工作,周期性短期用工,日薪水平达到150元/人,非常适宜不能长期离家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短期务工。
三、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培训,推动受援地劳动力向先进产业工人转变
一是大力扶持受援地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对口支援的喀什技师学院和伽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前茅,在刚刚结束的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一等奖9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1个,既有传统优势的服装工艺、民族糕点工种,也有新进优势的汽车机电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等工种。
二是在广东援疆企业建设“两所一中心”。在用工100人以上的广东援疆企业普遍推设“两所一中心”(国语讲习所、脱贫攻坚讲习所和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员工利用工余时间学国语、学先进文化理念,逐步增强其“五个认同”,提高劳动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助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在受援地乡村开设培训点。组织动员援疆力量,在受援地乡村推广广东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验,选取少数民族群众普遍欢迎、易学易上手、培训设备简单的美容美发、烹饪工种,在乡村开设培训点,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