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自治区组织部,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经商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博州党委组织部、博州教育局出台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明确“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创建标准,扩大试点学校范围,初步构建起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全学段“组团式”援疆工作新格局,推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到“活血”的升级版“组团式”援疆工作新模式,标志着湖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进入3.0时代。
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湖北教育援疆21年来,教育人才援疆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阶段:1999年-2008年,教育人才援疆1.0时代,即“输血式”援疆。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数少。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湖北从1999年开始对口支援新疆博州,教育援疆、教师支教几乎同步开展。援疆教师从只有几个开始,人数缓慢增长,一直到2008年总共还不到50人。二是插花型。援疆教师比较分散,多的一个学校不超过十个,少的只有一两个,还没有形成组团的概念。三是顶岗式。援疆教师在学校更多的是作为普通老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弥补当地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较少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较少担任校领导和承担管理职责。
第二发展阶段:2009年-2019年,教育人才援疆2.0时代,即“造血式”援疆。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数增长快。以2009年一次性派出43位老师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博乐分校(以下简称“华师一博乐分校”)实施“组团式”援疆为起始,以2010年新增援助兵团五师为节点,湖北教育人才援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9年湖北援疆人数首次突破50人,2010年湖北援疆教师首次突破100人,到2019年在博州、五师援疆的湖北教师最高接近250人,分布在24个学校。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分散,援疆教师10人以上的学校只有5所。二是名校办分校。湖北协调省内名校整体托管博州五师学校。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整体托管博乐四中,建立了华师一博乐分校、这是全疆最早实行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的学校。2011年黄冈中学整体托管了五师高中,建立了黄冈中学五师分校。2012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博州中专合作建立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乐分院。三是注重传帮带。华师一附中博乐分校和黄冈中学五师分校的校长均由湖北援疆教师担任,向分校带去了本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学校文化。由于援疆教师数量、质量不断提升,各受援学校普遍实施了“青蓝工程”,由湖北老师与当地青年老师采取“1+1”或“1+N”的方式师徒结对,通过上示范课、推门听课、共同研磨课等方式,用湖北老师的丰富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提升当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发展阶段:从2020年开始,教育人才援疆3.0时代,即“活血式”援疆。有四个特点:一是工作制度化。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与博州人民政府签订了《2020-2023年教育对口支持计划书》,首次提出了深化中小学校“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博州党委组织部、教育局出台《实施方案》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从试点学校经验探索上升到政府部门政策决策,并明确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试点学校的相关标准。二是多点全学段。之前,在博州中小学实施“组团式”援疆的学校只有华师一博乐分校,现在州级试点学校增加了武汉一中博乐分校、博乐一小,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全学段“组团式”援疆新格局。州级试点学校还增加了襄阳五中精河分校,鼓励各县市实施县市级试点,实施“组团式”援疆的学校从仅在博乐市扩大到了全州范围。三是组织强驱动。湖北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周锋总指挥和方向荣副总指挥,分别作为博州党委、政府领导分管教育,首次从领导层面实现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组织部门负责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组织、教育部门每年召开专题会研究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健全考核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四是赋能双受益。博州将“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作为本地中小学校管理骨干、教学名师的培养摇篮,注重对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推荐。湖北省在援疆教师数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选优配强援疆教师,并进一步向“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集中。同时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特别优秀的援疆教师向派出单位推荐,提出职务职级晋升建议。“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成为鄂博双方共同受益的教育人才特别是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提出了新发展模式
《实施方案》提出了创建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的新发展模式,具体涉及七个方面。
1.学校选择方面。必须是名校办分校。名校办分校有利于落实本校的主体责任,有利于本校的优质资源直接“嫁接”,对博州本地分校办学理念拓展、发展规划制定、管理水平提升、学校文化建设都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组团人数方面。对于“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援疆教师人数原则上不少于10人,其中核心成员3-5人(含队长)。援疆教师选派科目尽可能涵盖主要科目,便于开展教学科研的精准指导。
3.任职赋责方面。援疆团队的队长担任受援地学校校长,主要负责试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核心团队成员可担任副校长或教研主任或年级主任等,主要负责协助配合校长开展工作。
4.选派时间方面。援疆团队的队长和教师原则上任期三年时间,压茬换届。探索引进特级教师或湖北名师来校工作3个月的柔性引才机制。
5.组班编班方面。实行“融合式”组班,让援疆教师和本地教师混合组班。一般不担任班主任,主要经历放在教学和教科研上。确保寒暑假期间、援疆教师返鄂、换届期间班级管理不断档,也有利于提升鄂博两地教师的交往交流交融。
6.选配班子方面。要选配讲政治、顾大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博州本地干部担任试点学校党委(党支部)书记,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中要有1-2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年富力强的本地干部。
7.提升管理方面。以学期为单位,协调选派当地管理干部到湖北本校跟岗学习,充当“影子校长”“影子教研主任”。援疆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的,同时配备1-2名本地干部作为副组长,跟岗学习。
构建了新发展格局
《实施方案》是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相关要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湖北教育援博实际出台的具体举措。通过坚持不懈抓落实,将有力地促进湖北教育援博呈现新发展格局。
1.通过集资源、优组合、强配置,更好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构建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全学段的新格局,将相对分散的援疆教师逐步整合集中,最终优化配置在博州五师不超过15所“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更大限度发挥每位援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校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最终有效提高试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抓试点、办示范、促全域,更好地提升全州办学水平。在县域范围内,以全学段“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为主干,为其他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促进县域内办学治校水平整体提升,当地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援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会更凸显、更持久。
3.通过人交往、情交流、心交融,更好地深化鄂博两地友谊。“组团式”援疆学校成为鄂博两地教育合作的结晶,成为鄂博两地教育交往的纽带。鄂博两地教师在融合组班中、在师徒结对中、在同课异构中、在教学相长中、在互帮互助中,进一步加深了解,进一步促进鄂博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湖北教育援博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