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援疆 2024年11月13日 23:26 浙江
戴一副眼镜,语速不紧不慢,待人亲和,颇有一股子儒雅之气,这是援疆医生杨卫星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台州市第十一批“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领队,杨卫星把异乡当故乡,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和浓浓的医者大爱,守护患者健康,诠释医生责任与担当,书写援疆情深的动人篇章。
医者如光 虽微致远
以前就听很多援疆同事谈起过他们的援疆经历,我对援疆充满了向往,所以在得知我有机会去援疆时,我就跟父母、妻子商量,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决定。去年5月,我就报名了。我也想借这次机会,锻炼和充实自己,为边疆的医疗事业尽微薄之力。”2023年5月11日,杨卫星随台州市第十一批“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来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开始为期三年的医疗支援工作。
杨卫星给居民义诊。
刚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杨卫星就被任命为副院长,分管急诊科、重症科、公共卫生科、医共体医管中心等重点学科,负责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急诊、重症及关联10家团场医院的学科建设、医疗发展,以及台州医疗队员关联学科医疗业务和学科的发展、医疗技术提升。
杨卫星正检查患者情况。
“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患者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并不科学,药物服用也不规律。”杨卫星说。为改善现状,杨卫星在查房时为患者答疑解惑,积极开展科内讲座,向患者反复强调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一有空他就下乡义诊进行科普宣讲,给基层医生介绍、指导医疗新技术、热点、发展方向,将优质医疗技术、理念、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尽管来到阿拉尔市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杨卫星却早已是基层医院、连队卫生室的常客。“尽心服务好偏远地区的职工群众,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援疆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我应该做的事。”杨卫星说。截至目前,杨卫星带领“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已开展义诊6次,惠及人群1500余人次。
竭尽所能 拯救生命
从事重症患者诊治工作10余年的杨卫星,还承担体外膜肺氧合(ECMO)危重患者救治等工作。在同事的眼中,略显书生气质的杨卫星总是愿意担当最繁琐、最具挑战甚至最危险的工作。2023年6月5日,一位来自喀什地区叶城县的27岁高危孕产妇古丽苏木(化名)因头晕眼花,来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就诊。“古丽苏木当时怀孕31周,患有‘重度子痫前期+先兆早产+胎儿宫内窘迫+高血压’病,妊娠期血压控制极不好,有先兆早产,需进行急诊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杨卫星初步诊断后得出结果。术后,新生儿存在缺氧状况,古丽苏木每天尿量达1万毫升,存在尿崩、严重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的情况,且呼吸窘迫缺氧,病情极其危重,母女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杨卫星正检查患者情况。
时间就是生命,杨卫星同医务科医生郭晓峰立刻成立抢救小组,并与各科室协同制定抢救方案。经过大家共同配合、全力救治,早产儿情况逐渐稳定,但古丽苏木的情况依旧不稳定。在完善磁共振成像(MRI)后,提示古丽苏木“垂体卒中”,根据病情急需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药物治疗。在师市疾控中心及卫健委协调下,从阿克苏地区紧急调配药物。经各方全力抢救3天,古丽苏木脱离危险转出ICU,继续进一步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呵护下,一周后,古丽苏木顺利出院。在近一年的援疆工作中,杨卫星带领“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接诊了一个又一个疑难病例,架起生命救治的“高速公路”,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生命,向师市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答卷。“这些经历不断地鞭策我前进,更努力地为群众健康服务。”杨卫星说。
授人以渔 传帮带教
我希望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地医生,延续援疆力量。”重症监护室,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地方。在这里开展医疗工作,肩扛的责任、压力可想而知。重症医学科医生除了应对各类突发的抢救,还要掌握各种不同仪器的操作技能。杨卫星深知,只有不断让年轻医生学习、演练,才能让他们在遇到真实病例的过程中,迅速应对,快速抢救患者。因此,在教学中,杨卫星常常向大家介绍操作方法,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悟,使科室的年轻医生深受启发。日常工作中,杨卫星会带领科室医生开展床旁带教,亲自示范查房时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并为科室医师讲解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体征、鉴别诊断,要求年轻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做到仔细全面,避免诊疗、用药误区。
杨卫星正带学生学习。
重症医学科医生秦屹是杨卫星的徒弟。“杨老师不仅要求我们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还带着我们参加科研创新能力学习班,鼓励我们在提升自身学历的同时,更好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他满腔热忱的教导,让我感觉到他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秦屹说。“每名援疆医生都会与2到3名本院的年轻骨干医生结对,通过专家坐诊、带教操作、医疗会诊、疑难病例讨论、集中授课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目前已看到明显效果。”杨卫星介绍,目前,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已选派人才赴外进修学习38人次,协调专家来疆讲学指导11场,培训当地医疗人才750余人次。“引进来育种”和“走出去取经”两种模式双管齐下,为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把医疗技术、新的理念实实在在落地兵团。援疆之前,杨卫星觉得3年的对口援疆工作时间充裕。现在援疆时间过半,杨卫星只觉时间过于匆匆,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第一师阿拉尔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带领第十一批医疗援疆人才,为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
编辑丨衣冠宇
https://mp.weixin.qq.com/s/9FVPhhfgWLdQFbd_wh5gYQ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