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奶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分布
2021年,全区(含兵团)奶牛存栏120余万头,主要以荷斯坦奶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三类品种为主。骆驼存栏约22万峰,约占全国存栏总量的69%。驴存栏约36万头,约占全国驴总存栏量的14%,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的岳普湖、克州的阿克陶县、和田地区的皮山县、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哈密市的巴里坤县等地,均有中小规模养殖场饲养,兼有个体农户零星散养。
(二)原奶生产
2021年,全区牛奶产量211.5万吨,约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5.7%,居全国第7位。奶牛规模养殖平均单产7.6吨/年,约为全国当年参测奶牛测定产量均值的75%。驼奶日收购量约40吨左右,生驼乳总产量约占全国69%。驴奶日收购加工量约4吨左右。
(三)乳制品加工
牛奶制品。2021年,全区注册备案乳品加工企业60家,日处理生鲜乳能力6600吨,实际加工2030吨,已经形成天润、西域春、麦趣尔、新农、瑞源、南达等10余个主要品牌,产品有UHT奶、酸奶、巴氏奶、奶粉、干酪、婴幼儿奶粉及乳饮料等近10个系列200余种。天润乳业入选中国奶业20强(D20),西域春乳业跻身D20五家观察员行列。骆驼奶制品。疆内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驼乳企业32家,疆外企业15家。从事贴牌委托代加工的公司有120家。驼奶日收购量约40吨左右。产品以驼奶粉为主,液态乳、奶片为辅。驴奶制品。疆内取得生产许可证并主要以驴乳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8家,产品以驴乳粉为主,液态乳、配方驴乳粉为辅。
(四)市场销售
2021年,全区乳制品产量75万吨,其中液态奶71.25万吨,干乳制品3.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1.56亿元,较2015年增长43%。全区加工生驼乳1.5万吨,总产值约25亿元/年,驼乳制品销售额约15亿元/年(不包括配方和假的)。全区加工生驴乳1500吨,总产值约1.2亿元/年,驴乳制品销售额约7000万元/年。
(五)饲草料供给
2021年,全区(含兵团)苜蓿种植面积302.42万亩,干草产量217.74万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432.28万亩,青贮产量1945.26万吨。全区饲草区域间生产不平衡,北疆富裕、南疆不足,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和东疆两市饲草料季节性缺口较大,且全区饲料原料价格整体呈高位窄幅震荡之势。
二、奶业发展的短板问题
(一)牛奶优质奶源不足
全区专用奶牛品种荷斯坦奶牛数量少、仅占奶牛总量的25%,而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等乳肉兼用牛养殖占比高,由于奶牛单产水平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栏规模与可提供的加工奶源量不匹配。同时,奶牛养殖散户多、规模小,规模化程度低。100~300头的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占比达58%,而10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仅占11%。规模奶牛场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乳企自建奶牛养殖场积极性不高,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总体滞后。
(二)奶牛特色优势不突出
地方特色品种优势未充分发挥,全区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等乳肉兼用牛资源丰富,但多数以农牧民自食、市场散售消化,产品特色未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仍未完全形成。同时,技术人才紧缺,受制于工作环境条件,人才待遇相对较低,奶牛规模化牛场人才短缺,特别是疫病诊疗、动物营养等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养殖管理精细化水平仍需突破。
(三)骆驼奶产品真假难辨
骆驼产业缺乏规划和国家标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骆驼奶粉中通常用的是新疆(DBS65/ 014-2017)和内蒙古(DBS15/ 016-2019)这两个地方标准,全国市场上也仅有3~4家是真正符合标准的纯驼奶。骆驼奶产量少,不能像牛奶一样形成大型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因此,配方粉、贴牌粉和假驼粉充斥市场。在“流量热捧”“网红带货”的节奏助推下,小众的区域性特色乳品骆驼奶常常被“扭曲”,产生假冒伪劣恶性竞争,这些不仅重伤消费者对新疆驼乳制品的消费信心,而且影响新疆骆驼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优质饲草料供给短缺
全区优质饲草占比低,优质饲草料特别是优质苜蓿和青贮饲料短缺,全区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含复播饲草作物)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左右,远低于内蒙古30%,宁夏40%,甘肃37.5%。全区牛羊养殖以“精料+秸秆”饲喂方式为主,优质饲草占饲草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30%。同时存在区域供应不平衡和季节性短缺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饲养成本,而奶牛饲养成本中饲草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降低了产出效益。
(五)乳业龙头带动不充分
全区全国知名乳业龙头企业少、品牌效应低,资源优势、资本优势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带动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区60家牛奶乳制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仅有2家。驴奶制品加工企业“散而不强”,未形成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加工企业,也未形成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养殖加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乳企开工不足和资产闲置问题较为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奶业基础研究
引导、鼓励、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奶业研究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好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优势资源,增强企业与站点之间的基础研究合作,积极开展育种、饲料、管理、疫病、微生物发酵和疫苗研发等基础研究,培养奶业发展高层次人才,为奶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鼓励、支持乳品企业依托已有的重点实验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技术进步。除税费支持基础研究外,针对奶业等基础研究的“无人区”“空白区”,可考虑制定特别“探索奖”“贡献奖”,以奖代补。
(二)提高畜群良种繁育水平
利用胚胎生物工程技术自主培育高产种牛,支持使用优质冻精,推广性控冻精繁育技术,加快奶牛群体改良,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单产水平。鼓励和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同大型养殖企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等联合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稳步扩大泌乳牛数量,提升奶源基地供给能力。加快智慧畜牧业建设,提升数字化育种、种源管理、精准饲喂、环境监测、疾病预警等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提升乳品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协同创新相结合,突出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乳品创新发展能力。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国家级乳品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团队,重点开展婴幼儿乳粉、功能奶粉、低温酸奶、奶酪、黄油等高端乳制品的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方式,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
(四)完善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支持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新型服务模式,依托自治区奶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良种奶牛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设备维护、乳制品的加工销售及生产资料采购等相关服务,加大对养殖场场主和养殖骨干的技术能力培训力度,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节约奶业成本,提高奶业质量。
(五)保障优质牧草供给
推广优质饲草料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引导支持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加大天然草原改良与天然打草场建设力度,提高天然草原饲草产量和品质。建设优质饲草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加强饲喂技术装备研发和饲料营养价值评价,推广草料结合、秸秆为基的全混合日粮和商品饲料产品。大力推广秸秆氨化、发酵等先进饲料化加工技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采集、汇总、共享产品供需、价格等数据,建立全区饲草生产企业数据库,打造线上线下交易平台。
(六)创新金融保险支持
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额补充型商业保险、收入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产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保险需求。开展奶牛活体抵押贷款、养殖场抵押贷款,将符合条件的中小牧场贷款纳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予以支持。
(撰稿人:陈俊科 马永仁 崔巍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