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巨大成就时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部署提出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国家开放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对外开放做出一系列安排部署,为新时期推进新疆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悟提升口岸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主要抓手,其中,口岸经济带又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承担新疆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使命。深入推动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推进沿边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疆维护边疆安全稳定、服务我国周边外交战略、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沿边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稳边固边兴边富民。沿边地区受自然环境影响,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亟需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口岸作为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构建大背景下,牢牢把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发挥口岸区位优势,推进口岸高水平开放,将开放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新时代落实国家扩大开放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也是沿边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服务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促进睦邻友好。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亚各国是我国周边首个战略伙伴集群,在我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方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疆沿边区域与其毗邻的国家长期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间交往,许多边民语言相通,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相近,至今仍保持着亲缘关系。推进口岸高水平开放,不仅有利于边民深度参与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和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感受祖国的快速发展和富裕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有利于深化与周边国家民众交往交流,促进睦邻友好、增进民心相通、推动共同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助力四大走廊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推进“六廊六路”建设,其中,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四大经济走廊均经过新疆,口岸作为对外开放前沿,在参与四大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疆乃至全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区域能源资源开发、国际运输、国际贸易、跨境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对推动我国新疆与毗邻地区全方位合作,建设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有重要意义。
二、口岸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口岸经济快速发展
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5740多公里,目前全疆拥有20个一类口岸,其中:航空口岸3个,陆路口岸17个(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均拥有铁路和公路两个口岸);正常开放的口岸17个,阿黑土别克、木扎尔特、伊宁机场口岸等3个口岸目前暂未运行;红山嘴、乌拉斯台和卡拉苏口岸等三个季节性开放口岸。2022年1-10月,全疆口岸过货量5755万吨,同比增加11%;经新疆口岸通过中欧班列11052列,稳居全国第一位。截至10月底,新疆累计开行中欧班列6773列,开行23条线路,通达亚欧19个国家26个城市,运载货物达200多个品类。依托口岸多、市场广等优势,新疆不断推进口岸地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产业园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完善口岸功能,培育口岸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口岸开放的深度、广度持续扩展,口岸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但同时,新疆口岸发展依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竞争力不强、功能发挥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开放政策衔接有待完善等问题和困难,新疆口岸开放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持续推进口岸高水平开放,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新疆放大区位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新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以国家整体开放战略为指引,以沿边口岸开放为抓手,持续推进口岸高水平建设,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疆已开通的陆路口岸中,只有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大口岸同时具备公路和铁路运输能力,其余皆为公路运输,基础设施条件限制了运输能力,制约了双边贸易发展。因此,要积极争取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支持,进一步推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口岸铁路网布局,大力推进中吉乌、中巴、塔城—阿亚古兹铁路建设,不但提高新疆口岸的铁路运力;参与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既有铁路升级改造,改善国境站、换装站的场站布局和配套设施设备,促进对外通道整体铁路点线能力的匹配衔接。加强公路铁路货运场站、多式联运、区域分拨配送、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保障国际通道干线运输组织高效运行,持续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集疏运功能和枢纽优势,推动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联通,将中亚、西亚等地区与RCEP国家链接起来,构筑新疆与西南地区,以及中亚地区、RCEP国家高效便捷的通道网络,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与国内、国际相关政府、企业等的沟通协作,强化在线路布局、运营平台、班列组织流程、运输价格、服务标准等方面合作,重点推进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经认证的经营者”(AEO) 互认和便捷通关措施实施,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加快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积极争取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等机场开通直飞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国际航线,培育提升连接亚欧大陆的国际客货中转和国际物流集散能力。积极争取开通中俄吉克普林口岸、中吉别迭里口岸,推进红山嘴口岸向第三国开放,优化新疆口岸网络,巩固和完善我国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加快亚欧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国新疆至中亚、南亚、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的跨境光缆建设,争取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通信枢纽,构建新疆连接亚欧非的北向国际通信、信息传输光缆大通道。
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沿边口岸地区需要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周边国家市场需求,主动参与国际产能分工,积极承接沿海内地产业转移,培育口岸特色产业,实现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的转变。因此,沿边口岸地区要对标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方向,瞄准周边国家对机电、机械、轻工、百货等产品需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机电产品、能源装备、交通设备、电子产品、建材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出口加工等外向型产业。口岸地区要积极探索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物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方式,加快培育口岸跨境电商,大力发展保税贸易新业态,开展海关监管仓、海外仓、口岸备货仓和线下体验平台建设。要积极参与周边国家资源能源、优质农产品进口,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和出口,促进进出口资源加工业、特色产业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腹地市场需求及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缺口,不断加强经济的联动性,加强产业联动合作,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生产互补、联动发展,形成对中亚和周边国家的产业发展优势,增强贸易互补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合理区域分工。
三是完善口岸开放平台体系。新疆拥有综合保税区、边境合作区、边民互市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旅游合作区等沿边口岸对外开放平台,但目前政策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因此,紧紧抓住政策红利优势,重点推进喀什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霍尔果斯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及区内各个综保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口岸与其他对外开放平台协调发展,建立衔接长效机制,增强开放平台协同叠加效应,努力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助力沿边开放开发。要以口岸为支点,以园区为牵引,以内地为纵深,以空港为联动,梯次推进,构建层次分明、错位竞争、纵深联动、综合优势的口岸发展新格局。要支持和鼓励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赋权扩能,推进平台高质量发展。积极申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制度规则向中亚及周边国家开放,打造国际经贸合作重要平台,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在沿边地区推广复制。
四是创新合作体制机制。随着俄乌冲突及制裁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向全球扩散,中亚国家积极开展“平衡”外交政策,新疆应进一步加强与中亚五国及周边国家的高层互访交流,推动建立新疆—中亚五国地方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与周边国家省、州、口岸的定期会晤机制,完善地方政府经贸合作机制,促进常态化、多层次、各领域交流,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疆力量。推进人员往来便利化,积极争取允许双方居民持双方认可的有效证件依法在两国边境许可范围内自由通行,建立周边国家合作项目人员出入境绿色通道,推广游客在同一地点办理出入境手续的“一地两检”查验模式,积极推进实施双方口岸边民互市“一日免签”“三日免签”政策。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改善贸易发展环境。完善中俄哈蒙环阿尔泰山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中亚、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政策协调,着力推进双多边合作,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政府间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对话和协商,深化经济合作,达成合作新共识,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五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积极落实《自治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年)》,聚焦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机制。充分发挥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霍尔果斯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综保区等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推进口岸“一站式作业”模式,简化口岸管理手续和业务流程,强化联检单位的通关协作,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推广与运维,加强与民航、铁路、税务和外汇等相关行业部门的数据联通和信息共享,发挥“单一窗口”数据汇聚优势,支持新疆国际贸易全链条发展。结合新疆外贸特点和企业需求,加强特色应用开发,为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自治区整体贸易便利化水平。(撰稿人:李雪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